近日,北京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神秘光圈,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。众多市民纷纷拿出手机,拍下了这一奇观,并在朋友圈中分享,照片迅速刷屏。
有人惊恐至极,几乎要拨打报警电话,甚至有人坚信外星人降临了。
第二日,气象局揭晓了真相:原来只是地面上的强光与厚重的云层相遇,形成了这种现象。
原来,是一场灯光秀在天空中举行了一场派对。
然而,令人奇怪的是,在朋友圈看到这一幕的几分钟内,我的手指上都冒出了冷汗。仔细观看老张拍摄的视频,画面晃动得像是帕金森病患者一般,他事后表示当时手抖得无法稳定地按住手机。这种大家同时感到困惑的状态,其实比光圈本身更有趣。
专家解释说,那天云层厚得像棉被,光线打上去后形成了模糊的圆环。北京近两年在景观照明用电上已经达到了5亿度,整个城市都被大功率的射灯照亮。
去年,通州一个楼盘开盘时,32盏探照灯连续闪烁,居民们不得不报警三次。
地面上的光强了,云层稍作配合,天空中就上演了戏剧般的一幕。
但现在的我们似乎特别容易感到恐慌?
今年三月,上海东方明珠塔顶的维修灯被误传为不明飞行物降落。
疫情后,北大六院进行了一项统计,发现普通人群中广泛性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上升了17%,遇到异常现象就感到慌乱的人变多了。
短视频平台的数据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。北京光圈视频的传播速度比上个月河北地震快了3倍。尤其是凌晨1点后的转发量激增200%,这个时间点大多数人应该已经入睡。
深夜突然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,谁都会感到不安。
归根结底,还是我们的知识储备跟不上灯光技术的发展速度。
中国科协去年进行的普查显示,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2.93%,而美国在1988年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。
灯光设计师的考试大纲中,光学污染控制部分仅有7页纸。
值得关注的是居民的应对方式。
那天晚上,打给消防的电话中,80%是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。但真正跑到阳台拍照上传的,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。
有朋友住在通州的32楼,每天都被对面商场的激光灯晃眼。他联合整栋楼投诉了三次,却没有任何进展。结果那天晚上光圈出现,他拍摄的视频突然获得了百万播放量。评论中全是哈哈大笑,没有人关心他投诉了三年的问题。
这种集体恐慌能否停止?
广州塔每晚7点亮灯时,珠江边总是挤满了观看光束的人群。文旅局去年统计,珠江夜游中有70%的游客是为了看光污染而来的。
嘴上害怕,但身体却很诚实。
其实,揭开光圈的秘密只需要三步:抬头、眯眼、找光源。
海淀科普协会在现场实测过,用激光笔照射云层,五分钟就能制造出人造光环。
与其在朋友圈刷外星人入侵,不如花九块九在淘宝上买一支激光笔。
下次再看到天空中冒出金光,先在地上找找,很可能又是哪个商场在进行促销。
城市的灯光早已变成了空气污染,晚上抬头看星星,不如低头看看路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