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德国正日益展现其强势,这位曾经的欧洲军事强国似乎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实力。正当俄乌冲突即将迎来决战之际,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发表强硬言论,宣称:“一旦开战,德军将毫不犹豫地对抗俄国人。”
与此同时,德国提供给乌克兰的“金牛座”导弹可能对俄罗斯纵深目标构成严重威胁。俄罗斯与德国关系的破裂,对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。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?
第一段:普京的“两大幻梦”与成就前的幻灭
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逾三年,战局依旧僵持不下。尽管俄罗斯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领先,但其国际大国地位却遭遇了不可逆转的下滑。苏联遗留的丰厚军事遗产几乎被耗尽,俄罗斯的扩张野心也因此受到重挫。
乌克兰战场上,俄军遭受巨大损失。据俄罗斯列瓦达中心的报告,俄军损失了大约4000辆坦克和8000辆装甲车,这一数字几乎占据了苏联时期装甲力量三分之二。由于前线装备短缺,俄军不得不转而依赖人海战术,甚至使用摩托车进行阵地突击,这显著降低了他们的作战效能。
在海上,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几乎遭受了全军覆没的命运。2022年4月,旗舰“莫斯科”号巡洋舰被乌克兰的“海王星”导弹击沉,之后多艘舰艇被无人机和水雷摧毁。到了2024年,乌克兰利用ATACMS导弹袭击克里米亚军港,击沉了两艘护卫舰和一艘潜艇。目前,克里米亚军港已经空无一物,剩下的舰艇只能退守至高加索港口,俄罗斯在黑海的掌控权已经丧失。
在空中,乌克兰的“蛛网行动”对俄战略轰炸机群造成了重大打击。2025年6月1日,乌克兰无人机摧毁或损坏了41架飞机,这占据了俄远程机队的34%,总损失超过了20亿美元,导致俄战略空军力量几乎陷入瘫痪。
更为严重的损失发生在国家层面上。普京的“两大愿景”——融入欧洲和重新统一前苏联地区——在西方导弹的威胁下完全破灭了。普京曾承诺“给我二十年,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”,并为此专注于两个目标:一是融入欧洲,二是重新整合前苏联地区。
俄罗斯历代统治者都怀有融入欧洲的强烈愿望。从彼得大帝引进西方服饰开始,到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申请加入北约,俄罗斯一直渴望得到西方的接纳。尽管如此,欧洲将俄罗斯视为“异己”,北约不仅拒绝其加入申请,还持续向东扩张。在1999年至2004年间,北约接纳了波兰、匈牙利等7个东欧国家,并于2004年吸收波罗的海三国,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俄罗斯边境,距离圣彼得堡仅有130公里。
普京上台后,继续追求融入西方的梦想。他坚信,经济的崛起需要与欧洲融合,而要成为世界大国,必须联合俄罗斯、白俄罗斯和乌克兰。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:“没有乌克兰,俄罗斯将沦为亚洲国家,而非世界大国。”因此,普京对北约的东扩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,并与乌克兰、白俄罗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,通过提供廉价能源来拉近彼此关系。
普京的努力曾一度取得显著成效。他与法国、德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,促成了“北溪-1”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,该管道于2011年通气后,德国成为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买家,占其进口量的55%。2007年,俄罗斯加入G7,并升级为G8,似乎得到了西方的认可。2000年,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了《联盟国家条约》,实现了经济和军事的深度融合。2004年,普京成功挫败了乌克兰的“橙色革命”,并支持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上台。在军事方面,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和2015年的叙利亚内战展示了俄军复苏的强大实力。
然而,这一切在2014年发生了转折。